《现代物流报》报道:“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将由快速扩张期步入后扩张期,经济发展对钢铁等主要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强度将逐渐转弱,加之钢铁需求又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差异性,钢铁流通业不得不为此做出变革调整,改善现有流通模式,真正解决行业问题。当前行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行业集中度依然偏低。我国从事钢铁产品批发贸易的法人企业有15万多家,我国现有钢材市场8000多个。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钢铁产品现货交易市场仅仅有200家,尽管他们年交易金额超过1万亿元,但推出的摊位却高达8万多个。而且这些企业提供的加工配送、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信息等服务普遍不够完善,不成规模,缺乏一定影响力。在日本,经营钢材的一级流通商只有10家,二级、三级经营也不过80家左右。
钢铁物流市场变数增多。钢材电子商务的兴起将无形中对传统钢铁贸易模式带来严重冲击。2009年3月27日,中国钢材期货推出之后,更加剧了市场形势的不确定性。当前中国钢铁产业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但如果没有流通企业的参与,中国钢铁产业链或许难以重塑。作为钢铁流通企业,亦应该加快找回并合理发挥起引导生产、衔接产需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现代钢铁物流水平不高。长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比较“重生产、轻流通”,一度导致钢铁流通效率低下,社会重视创新程度缺失。由于多年来受“大而全”、“小而全”传统思想的影响,物流成本依然很高。目前我国钢铁流通行业总体水平较低,已明显不适应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同时也不适应现代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要求。
市场机制建设缺乏规范。钢铁流通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具体表现为:没有行业准入门槛、企业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工商利益屡屡失衡等等。此外,近些年来,市场仍有一些钢铁流通企业相互压价竞争,不能抱团,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就大打价格战,自相残杀。还有极少数企业不讲信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缺斤短量,坑害消费者。
市场遭受融资瓶颈。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钢铁物流规模最大的国家。有关测算显示,我国钢产量与物流量之比为1∶5,即每生产1吨钢,需要5吨物流量。但由于钢铁流通行业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国内钢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批中小型流通企业的融资都是“老大难”问题,严重困扰着经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