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对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都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提低、扩中
、调高”基本思路,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范措施。
人社部正在制定《工资条例》、《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劳务派遣规定》等文件,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的效益要和职工工资挂钩,并在企业内部力求实现同工同酬;国资委则在研究出台《央企社会责任管理指引》,要求大型央企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此来推动央企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拉大。
公开的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比如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而按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的研究核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却由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至2007年的50%左右,2010年则下滑至43%。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配不公更为严重。虽然自从2001年开始,统计局就没公布过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但根据国内学者研究,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曾表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高收入人群通常都是凭借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取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王小鲁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住户的“隐性收入”至少有9.3万亿元,其中不包括在经济普查中的5.4万亿元为“灰色收入”。
民盟中央的一位官员表示,造成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也非一日之寒,行政性垄断固守阵地、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户籍制度的壁垒及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都是严重问题所在。正是这些长期累积的体制弊端,使得在初次分配上,居民之间就拉开了收入差距,而许多初次分配的法律法规执行监管力度又不够,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方面已确定,调整初次分配格局将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重点,但由于初次分配涉及问题复杂,所以在一定时期,调整初次分配只会以小步渐进的方案推进。
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是三个主要参与部委。目前,国家发改委在补充、修改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民盟中央等方面也在深入多省进行相关“收入分配”的调研,调研的目的就在于争取能提出更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为政府做最后决策提供参考。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