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刘俏最近撰文称,大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趋势始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三次并购浪潮,涌现了一批像通用电器、强生这样业务涉及不同行业、销售规模庞大、盈利稳定上升的大型企业。这种企业战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效尤。一时间,多元化似乎变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对多元化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息过。实证金融学研究在过去20年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多元化”折价,即多元化的企业相较于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在市场估值方面会有一个折价。这在过去20年里,在多个国家、多个行业和多个时间段被反复验证。原来一直以为“多元化”折价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企业,最近一项由美国金融学者主持的研究发现多元化折价也同样存在于金融机构。这对于像花旗集团、瑞银集团等致力于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全能金融机构,以及孜孜于在中国复制全能模式的中国金融机构,不啻是当头棒喝。让人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所追寻的却与“去多元化”背道而驰。民营企业与国企在过去10年平均的业务板块个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国企追求多元化,其陷阱更多,伤害更大。其一,国企有追求规模的强大动机在背后起作用。如地方政府的GDP工程,进入财富全球500强或是财富中国500强,往往是考核国企领导成功的重要指标。于是,大肆投资、扩大规模也就成为国企的自然选择。其二,在中国现有制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普遍缺失,国企内部的代理人问题非常严重。投资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充满了寻租机会的活动。当企业能够以被严重低估的价格从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中获取大量的融资时,投资冲动更是难以遏制。其三,国企大多位于垄断行业,优惠政策、廉价融资、国家的保护等使得相当一部分国企能够长期保证相对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利润在现有分红制度下大部分留存于企业内部。当一个企业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时,它不可遏制地会产生强烈的投资冲动。
会计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等价公式:增长率=投资资本收益率×投资率。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靠投资拉动增长。在中国企业能确实提高投资资本收益率时,不需要很高的投资率,中国就能确保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当务之急是企业要尽力去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对于大部分缺乏自主创新和可信的商业模式的中国企业,在自己专属的领域尚且不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急忙涉足其它领域又怎么能提高投资效率?追求多元化经营显然与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背道而驰!
(《董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