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之后就进入对中国颇为特殊的龙年——中国将召开涉及领导层更替的“十八大”。这个敏感的年份刚开头,就出现了诸多起争议的话题,在争议的话题中,围绕中国改革的争论将异常激烈。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目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后期阶段——我们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讨论,仍与那些具备成熟市场体制的国家大不相同。即使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里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我们的辩论仍围绕着以下问题:这样的成功是政府控制的结果,还是自由市场的作用?对这个关键性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尚未完成的自由市场改革,还是就此结束历时30年的转型?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社会摩擦是源自于市场改革本身,还是改革进程中的瓶颈和倒退所致?中国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究竟是一种已实现目的的转型安排,还是一种应进一步深化的创新?
在历史上,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曾寻找过现代市场体制的替代模式,主要的两项试验是苏联时代的“列宁-斯大林模式”和“东亚模式”,前者是毛泽东时代中国计划经济的基础,而后者则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为代表,这种模式在日本和一些东亚国家创造了经济奇迹。历史已经宣判了这两种模式的失败:前者是一种僵化的模式,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竭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后者则导致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官商勾结。这带给中国的教训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应该摆脱特殊利益团体的掣肘,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革。分析人士注意到,国内不论是“左”还是“右”,目前都在积极准备舆论,对中国改革目标、方向和手段的争论,将会越来越激烈。各种思潮都希望能够影响到新的领导班子。 (《安邦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