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国际商会副秘书长林舜杰介绍,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步伐在2011年有明显加速,这一方面由于欧美债务危机使其资产价格缩水,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了良机;另一方面也由于各国对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景气预期,掀起一股邀请中国企业前去投资的热潮。
继2011年7月中海油协议收购加拿大油砂生产商OPTI后,10月中国石化收购加拿大Daylight能源公司100%股份,获得其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北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69个油气田的油气资产。兖州煤业股份公司近日也和澳大利亚格罗斯特煤炭有限公司签署《合并提案协议》,将旗下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与格罗斯特合并,并取代格罗斯特在澳证券交易所上市。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增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一趋势愈发明显。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超越日本、英国位居世界第五。预计再经过5至10年,中国将逐步实现资本进出的基本平衡。
尽管中国资本受到世界各国青睐,欧美等在其公开宣传中也加大了吸引中国投资的力度,但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对待的情形并不鲜见,特别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中国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在处于跨国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眼中,机遇与挑战、诱惑与困惑并存。
最近,瑞典汽车公司萨博申请破产前曾与两家中国企业展开收购谈判,试图通过重组摆脱危机,但由于在技术转让等问题上仍享有发言权的萨博老股东美国通用不同意,两家中国企业不得不先后撤出,最终导致萨博放弃重组计划。
对此,林舜杰认为,中国企业在面对所谓的“抄底”机会时,切忌头脑发热,须知只要是好的项目任何时候都免不了一番厮杀,而买来的资产如果不能消化,反而会拖累企业发展。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即使获得技术转让,也不能替代后续自主研发,因为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可以用钱买来的。
林舜杰指出,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管理方式迥异、商业文化难以融合。虽不能指望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飞跃,但危机确实是企业提高能力,改变被动局面的良机。他建议,决心“走出去”的企业对投资目的地的商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做好人才储备,聘用专业的咨询机构和律所,对存在的风险和困难有清醒的判断。除了东道国政府机构外,还要关注其非政府组织、媒体、工会和社会公众的诉求,畅通交流渠道。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