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制造”一面是雄冠全球,另一面却在巨大生存压力面前遇到种种困境。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制造”正处于不进则退时刻。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按2011年年初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已达2.05万亿美元,美国制造业产值为1.78万亿美元,中国继2010年之后依然是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
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中国依然未能摆脱低端制造的困境。由于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下游,我国制造业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减弱,出口的每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和贸易附加价值在下降。
中国在对欧美贸易的贸易分配中处于失衡状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资本占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资本收益率不仅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收益利润缘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
这些年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高顺差并没有获得高收益。按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美国消费者支出的88.5%花在了“美国制造”上,其中包括占消费支出大头的服务费用;而美国消费者支出仅有2.7%花在了“中国制造”上。
清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对美出口占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9年的6.6%增长到2008年的17.7%,而美对华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却从1989年的9.7%降到2008年的7.2%,因此,中国的低端制造高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必须向高端制造转型。
全球金融危机正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美国未来新的竞争优势来自高端制造的重振,美国制造业正利用巨大的创新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强势回归。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低成本优势将逐步消失。如果中国不能真正建立起创新基础,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又逐步失去低成本优势,将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双重流失,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挑战之一。(《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