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促会“第七届跨国公司国际年会”综述
文章来源: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2-10 10:15:02阅读:次
2009年12月10日编发
抓住机遇 规避风险 明确战略 稳步推进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
——中促会“第七届跨国公司国际年会”综述
2009年12月3日到4日,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第七届跨国公司国际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等政府有关部门、海内外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及相关机构的50多位领导和高管到会发表演讲、参与对话。
会议由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主办,中促会会长、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等主持会议,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政府有关部门领导、海内外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及相关机构高管等20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以“海外投资 机遇 风险 战略”为主题,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形势和战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一个新阶段
与会领导和高管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从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成思危副委员长分析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总体趋势。他认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增强,全球资源配置优化,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增加,我国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资额迅速攀升,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说,我国企业走出去,最早是在国外寻找代理,第二步是在国外搞销售,第三步是对外投资,最后是实现真正的跨国经营。我国企业现在已经通过单纯的在海外投资建厂变成了积极在海外寻求并购机会,以实现真正的跨国经营。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奕介绍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形势。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更高层次上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超过了对外贸易的速度,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以年均约50%的速度增长,自从2005年对外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后,2008年已达到557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在2008年底已经达到了近1700亿美元;对外投资发展,使我国基本形成了双向流动格局,对外投资相对于引进外资的比例稳步上升;对外投资的增长,包括金融投资,促进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提升了国际地位,从2003年开始,我国由对外净负债转为对外净资产,2008年末对外净资产已达到1.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由2004年的400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万亿美元。
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李志群介绍了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的发展形势。他说,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投资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8.5%,连续6年位居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截止2008年底,我国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8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的总资产超过了1万亿美元。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02年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的境外投资为2亿美元,占当年境外投资总额的7.4%,2008年攀升到205亿美元,占当年总额的50.4%,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100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今年1到9月,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累计328.7亿美元,同比只增长0.5%,但第三季度实现了对外投资204.7亿美元,超过了前两季度的总和,同比增长了190.4%。其中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境外投资达143亿美元,占到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43.5%。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着重介绍了中央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情况。他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资源的配置,促进了中央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有117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境外投资活动,占中央企业总数的86%。截至2008年年底,中央企业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总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791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16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的63.3%。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对外投资的势头更好,经商务部核准设立的境外企业907家,同比增长43.5%。实践证明,海外并购、跨国经营是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央企业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二、清醒认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与会领导和高管认为,进行海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国外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并不高,我国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外投资的风险。其中既有外部的风险,也有自身的风险,既有政治风险,也有商业风险。
李志群司长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尚未结束,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全面复苏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面临着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一是外部环境变数增多,资本市场波动剧烈,企业融资困难,境外资产成本增长,一些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因素凸现,海外安全环境有所恶化;二是国际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的快速崛起,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跨国利益冲突加大,我国面对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一些国家试图遏制、限制我国的发展,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盛行,我国企业对外开展投资合作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三是文化冲突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内部也存在着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人才、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企业顺利开展跨国并购。
中化集团副总裁李辉分析了开展对外投资存在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他说,在政治风险方面,投资目标国的政策常常出现调整,法律法规也常常出现调整,有时还会发生局部战争,或者出现恐怖袭击等,对这些政治风险,企业的的控制力比较弱,难以规避。在商业风险方面,据统计,从2000年到今年,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有60%以上是失败的,60%失败的案例里面又有超过60%是公司整合的失败。这些都是非常现实、非常严峻的考验。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认为,制约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因素有三个:一、文化是阻碍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大鸿沟,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二、人才是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大因素,国企最紧缺的是具有国际资本运作经验和进行跨国转移、整合各国稀缺资源能力的人才;三、体制是束缚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大阻力,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其海外直接投资受到国家更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在决策响应速度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代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也会受到被投资国的高度警惕,被投资国政府往往出于公众情绪和国家安全等在对项目审查方面更加严格把关。这些制约因素化解不了,都会给海外投资带来风险。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具体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前后所存在的风险。他指出,并购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能创造价值的并购高达50%以上,中国企业在境外完成非资源类的并购率更是非常低。原因是在并购前未做全面的战略规划和商业计划,并购过程的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薄弱,净值调查不充足;在并购后又不能有效整合被收购企业,不能保留和鼓励被收购方关键的员工和高管,不能兼容企业文化,不善于同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合作,也不善于应对当地舆论媒体等等,这些都会给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带来风险。
三、要深入研究海外投资的战略和策略
与会领导和高管指出,要保证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投资,必须深入研究海外投资的战略和策略。
李德水副主任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要保证我国企业顺利开展海外投资,一定要制定好全面的战略。你走出去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得到什么?会碰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你用什么办法去应对?这些问题都要想清楚,要做好充分的预案,才敢迈开步子。否则,一踏一个空,就可能血本无归。
成思危副委员长指出,企业并购要想成功,首先要知己知彼,既要充分了解对方情况,又要认真衡量自身实力;二要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不要抱着拣便宜货的心态去搞并购;三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管理,要注重实现本土化,尽量培养当地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还要尽力融入当地的社会,要给当地社会多做贡献。
摩根斯丹利亚太董事长史蒂芬·罗奇说,开展海外投资首先要有总体战略,要向前看,不能向后看,在战略上要和宏观经济的总体战略方向相一致;二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不能单纯追求量的增加,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三要考虑全世界现在逐渐兴起的贸易摩擦,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战略绝不可以是孤立的,要充分考虑到目前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李志群司长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投资,特别是海外并购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企业一要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展跨国并购,要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条件,通过跨国并购,扎扎实实地拓展发展的空间和市场;二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合理措施,加速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三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把自己投资的目的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政府增强税收、推动就业、合理利用资源带来更多的好处,还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民众和谐相处,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徐乐江董事长根据本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经验认为,要搞好海外投资,一要选择好合适的合作伙伴;二要选择好合适的地点;三要进行完善的可行性研究,强化市场和法律环境调研;四要与政府加强协调,充分利用当地机构;五要设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六要特别重视环保节能;七要尊重文化差异,强调社会责任;八要实现“双赢”,带动两国相关产业发展。
他还总结国外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成功经验认为,一是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个很自然的渐进过程,要充分酝酿,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资本市场利用成本与国际化经营成本密切相关,我国钢铁企业应该抓紧国际金融融资,以资本国际化促进产业国际化;三是文化与地域相近是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必须遵守的原则;四是清晰而稳定的国际化战略是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与目标地国家的宏观战略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六是国际化发展的形式和路径要顺应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环境特点。
四、要加大对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
与会领导和高管强调,为促进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
成思危副委员长对此提出了8条政策建议:第一、认真研究制订我国境外投资的总体战略;第二、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的立法,建议尽早着手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促进法;第三、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行税收和信贷的支持政策,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准备金制度;第四、建立国家海外投资专项基金,用以支持我国企业在境外的合作开发项目,境外投资环境和项目可行性调查,境外投资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活动;第五、设立境外投资咨询中心,受国家的委托,负责国家境外投资专项基金的运营,并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项目的市场信息、投资环境分析、经济评估、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第六、依靠外交手段促进并保护境外投资,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协定,同时将对外援助和促进保护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结合起来;第七、改革并规范境外投资的审批制度,放宽审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逐步推行核准制,并且最终转向以投资咨询服务为主的登记制;第八,加强和改善对企业境外经营的监管,包括改进外汇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部分技术出口和转移进行限制。
李志群司长介绍了商务部支持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措施。他说,为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展跨国并购,商务部在促进投资、指导服务、协调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出台金融、外汇、出入境管理配套措施,为跨国并购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首次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人才的培训,充分利用多边双边政府合作机制为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创造环境;四是加强投资促进力度,搭建投资合作平台,组织企业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
王小奕副局长介绍了国家外汇局前几年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简化境外投资审核手续;进行简化投资外汇改革试点;调整境外投资管理权限;加强对走出去企业资本的支持。今年外汇局又进行了一些创新,主要是将原来外汇投资和资金汇出核准程序合并为统一程序;建立全口径对外投资体系;建立起跨境资金流进流出的完善制度等等。
黄淑和副主任强调要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控。他指出,在全球呈现卖方市场投资过度、生产能力过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各类风险高达1100多种,因此,中央企业既要抓住机遇,积极走出去,又要缜密谋划,稳健经营,切实加强风险管控。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体制保障;二要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企业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制度保障;三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跨国经营中加强与当地经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模范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尊重所在国的习俗,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当地员工的权益,积极参加社区的建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金融机构的领导也介绍了支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思路和做法。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介绍说,随着现代企业国际化和产品多元化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从产品研发、资源配置、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价值链。银行不再是简单的融资人,而要由金融支持向商业合作转变,成为现代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合作伙伴。中国银行正在实现这种转变,力图为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全程服务,成为全方位的合作伙伴。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梁志东也介绍说,中国信保可以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三道屏障:首先,中国信保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拥有咨询调查渠道,可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对方,筑起风险管控的第一道屏障;可以为企业保障支付损失赔款,分担企业的损失,筑起第二道屏障;其三,即使企业还没有参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但信用风险已经发生,仍可利用中国信保已开展的国际商帐追收服务,通过全球追帐渠道帮企业减少损失,这是第三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