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53343964
您的位置:>首页 > 本会业务 > 本会动态

科技创新的全球趋势及中国对策

文章来源: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12-26 16:08:29阅读:

科技创新的全球趋势及中国对策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 张来武

7L0A7478.jpg

张来武

1955年10月生,安徽铜陵人,1973年4月参加工作,1981年11月入党,北京大学数学系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经济系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数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4月-2015年11月,任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曾主持部党组工作。

首先,感谢张重庆会长邀请我在大会发言,要我讲一讲科技创新的全球趋势和对策问题。讨论这个问题要注重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时代,一个是创新驱动。我们现在处在创新时代,这个时代有别于过去的时代,这个时代几乎每天都在创新,全球几乎所有的调整,无论是能源、食品安全,还是气候变化、生态,任何调整创新几乎都是最后的手段,甚至是唯一调整的手段,这就是创新时代的特点。党的十八大已经很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但是这个战略至今还没有实现经济转型,这个战略施行也还遇到很多问题。所以,今天我从这个角度讲讲全球趋势和中国的对策问题。
        第一,要用信息化知识经济形态创新思维,用六次产业理论而不是用三次产业理论来分析产业结构
        我的第一个观点也是基本观点:要用信息化知识经济形态的创新思维,而不是用工业化经济形态的传统思维。我们研究的是创新经济学,是创新驱动的经济学。这个经济学有别于新古典主义主流经济学,也有别于约瑟夫·熊彼特传统的创新理论。我们是在他们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一套先进的创新理论,叫“三螺旋”理论;然后有创新的人力资本理论,有大数据新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以及有合作博弈的理论,融合组合而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学。这个经济学应该是颠覆传统经济学,包括颠覆新古典主义的传统经济学。
        我的第二个观点:要用六次产业理论,而不是用三次产业理论来分析产业结构。至今为止我们一直认为三次产业是圣经式的经济学理论。实际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样第四、第五、第六产业就产生了。三次产业理论已经不能说明信息化知识化带来的产业融合,三次产业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从农业经济产业分工走向工业经济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学,所以这是传统的经济学。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不阐述为什么会形成第四、五、六次产业经济,而只能简单地说什么是第四、五、六次产业经济。即你们所熟悉的语言“互联网+”是第四产业,“文化创意+”是第五产业,一、二、三产业或者全产业链融合以后形成系统新的综合产业就是第六产业。第六产业包含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从土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占GDP的18%,这是典型的第六产业。这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基于上述这样的观点谈科技创新的全球趋势。我认为,科技创新的全球趋势应当注重三大趋势。第一个趋势,从线性创新到科学技术、市场力量的“三螺旋”创新。现在的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融合的系统创新,不完全是过去的工程创新,工程创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科技部还没有逃出现行线性创新理论,还认为创新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企业应用的线性递进关系。如果是这样一个线性递进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来描述和解答出来,这样的创新政府完全可以设计。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政府设计的创新在市场上往往不灵。如尽管政府部门设计了很多成果转化的政策,但至今转化成果很低。今天,我是来企业讲创新,企业更容易接受我的另外一个说法——“三螺旋”创新。科学技术市场对“三螺旋”这个概念不太好简单易懂地描述。我把基于技术导向的工程创新,基于客户服务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和基于系统的创新进行综合分析,勾画出“三螺旋”创新。这样大家就知道,我们基于工程的创新,高铁、电网做得很好;基于各客户的创新,电冰箱、电视机等做得很好,这是因为在传统领域里我们的国企改革很充分,但很多领域做得不好;基于科学的创新做得很差,基于系统的创造更是有问题。
        我认为,创新是有规律的。第一个规律,创新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三螺旋体系”。用“三螺旋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线性创新的理念和做法不适用于现在的科技创新时代。科技创新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三螺旋体系”,将会创造第四、五、六产业。简单地说,第四产业是“互联网+”,但这个“加”不是小学数学里的“+”字,应是“⊕”的加号,这在数学上叫运算,在文学语言叫融合,在经济学叫创新。第五产业由人力资本、并基于人力资本而产生。它可以把精神需求变成转化市场定价,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第六产业把原来产业分工的三次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的策划和设计,实施系统性经营,变成第六产业。
        第二个规律,是线下创新或者线上创新,到线下线上融合创新。这个创新最典型就是大家说的云计算。云计算不仅在于是它计算快,而且是信息化的第三代。在这一代里,我们可根据任何人不同的需求,在同一个平台上,用云计算去寻找应用。云平台高度集中,计算能力很强,特别是服务能力很强。供给侧就是为你提供云服务和大数据服务,供给侧服务能力非常强,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实现好服务。人机大战证明大数据能够打败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这说明大数据与云计算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化产品,将给第五产业带来新产品。
        第三个规律,是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到联合网络的开放创新和系统创新。这一点我给央企提一个建议,仅供参考。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包括场上很多重要领导以及专家对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内部控制等等的理解,还是一个传统的、过时的观念。这就是说从企业内部搞创新,在早期这样做是对的,现这个时代已经落后了。这是因为现在创新的这个时代,技术垄断时代已经结束,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讯、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机构的研发能力。如果你还抱着旧观点不放,你只能背弃于创新网络,这是不行的。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家,不管你们企业有多大,必须放弃垄断。放弃垄断不代表你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尽可能开发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必须从思想上放弃垄断,进入创新网络结合联盟合作。这一点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中国的对策是什么?
        第一条:政府不要再沉迷于产业政策,但也不是像有些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说的那样政府没有用。传统经济学的争论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传统的产业政策是要被摒弃,但是不代表政府在创新政策中无所作为。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创新政策取代产业政策。在创新时代产业没有三六九等,没有什么新兴产业、旧产业,企业也没有民营、国企之分,因此必须要制定一套创新政策取代你那一套落后的产业政策。
        第二条,政府要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就要应用六次产业理论。调整的重点是要开辟发展新经济的新途径。这个新经济就是说我刚才说的最盛行的是第四产业“互联网⊕”,最具有潜力的是第五产业叫“文化创意⊕”,第六产业就是全产业链在第四、第五产业跟它进行融合而出现的新产业,这种融合后你就会很神奇地发现,在原有的三次产业基础之上,再次进行系统经营,从而实现零边际成本的更高的附加值。第六产业需要注意几个概念:一是系统经营,因为之前三次产业分工,它是可以用产品和服务来竞争的,第六产业是在用系统经营来实现系统内分享,系统外竞争;二是系统经营要产生低成本高效益,一定要进入创新网络,利用创新网络降低成本效应,利用人力资本来无限增加你品牌和精神需求的附加值。
        第三条,加大IT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云技术、大数据、生命科学技术、转基因、新能源新产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要拒绝这些关键技术,比如说转基因,你说你怕转基因没有关系。我们现在发展一种技术,根部是转基因,你吃的东西不是转基因,中间可以隔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新技术一定要加大研发,这是国家战略。此外,我提出三大建议:第一,创新教育。要充分地生产和经营人力资本。第二,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联盟与实体平台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网络叫创新网络。中促会是不是这样一个联盟网络呢?有点像但又不是。如果你的联盟是基于财政生成,依附于政府,你的联盟就不会存在创新网络。因为政府有政府的规则,它的财务管理能把你管死。如果你的网络、联盟是基于实体平台,是基于第四、第五产业平台和金融平台来生成,就是创新网络。这样你的联盟就能真正产生基于同素质的一些需求、产业链融合的一些需求、协同创新联盟的一些需求。第三,创新社会善治,这是生产和积累的社会资本的根本保障。社会善资(社会资本)关键的不是社会管理,也不是政府管理,而是创新网络的自律管理。这是基于人的自由流动,即人力资本像货币一样能够在你联盟中自由流动而产生,并按照诚信合作,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如果你形成庞大雄厚的社会资本,在这样社会资本下,任何一个试图在第四、第五、第六产业中进行创新创业的人,他将付出最低成本收获最高的效应。
        在这样一个对策之下,中国将会走向创新创业的强国行列,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2(网站上) 拷贝.jpg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 集团信息
  • 宏观政策
  • 研究报告
  • 会员之窗

上海建工集团获得18项“中国安装之...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安装协会第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表彰了“2021-2022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集团承建的前滩中心25-02地[详细]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
5月24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玉卓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详细]
我会编撰《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
由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编撰的《中国集团公司30年》一书,已于国庆7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十章,38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昌智和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贺光辉分别作序。[详细]
栏目ID=3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